112-2 二階醫師國考如何準備 (上):前言|個人背景|考後心得

by 朱思瑜
Published: Last Updated on

準備二階國考前,從網路上讀過許多學長姐的分享文,也獲得不少筆記資源。如今順利通過二階國考,想透過文章將備考過程及方法記錄下來,希望能對迷惘的考生有些幫助。

本系列文會分成上、下兩篇,上篇著重在考前分析及考後心得;下篇則會詳細分享我的讀書進度安排、各科準備方式,還有面對考古題的心法。


前言:只需衝刺單科的時代已過

近幾年二階醫師國考的通過率降到僅剩八成,雖然看起來還是很理想,但對醫學生來說,沒通過二階國考就沒辦法準時上工,後續會一路影響 PGY 訓練,甚至兩年後的專科面試。

相較一階國考,網路上能找到二階的相關資源較少,私認為是因為以往二階通過率較高的緣故。然而,隨著題庫翻新,國考的方向和難度都有所改變,號稱只要讀內科和婦產就能考過的時代已經過去。以前聽聞學長姐分享哪些科「不讀也會寫」,或是「讀了也不會寫」,各種說法可能也都已不適用。

罔論二階國考前還有 PGY 面試和 OSCE 考試兩道關卡,平時的臨床實習也仍在持續進行。因此備考期間壓力著實不小,面對二階國考,不可不慎(關於大六準備 PGY 面試及各種考試的重要時程,可參考這篇文章)。

補充說明:醫學生須通過一階國考和 OSCE 考試,方能取得二階國考的資格。一階國考準備心得可參考這篇文章;至於 OSCE 的準備方式,若未來我有寫文章會再把連結補上來。


個人背景

我參加的是 112 年暑考,考前策略是努力提升醫學三和四,醫學五和六則盡量拚上及格,申覆後得分四捨五入是 64 + 80 + 63 + 66 = 273。

簡單交代我的個人背景:過去在校成績約為中上;臨床實習滿看興趣,不太推崇在醫院待越久學越多的說法,基本上達到當科要求就會去自主學習(?)讀書方面,我們學校沒有固定安排測驗,跑完當科我多數 FC 讀不到三分之一,外科、小科可能連翻都沒翻開過。不過,我平常會看心情加減整理臨床筆記,吸收知識則以「這對於當一個稱職的 PGY 是否有幫助」為準則。

我們學校實習到四月底結束,接著我花一週準備 OSCE(也是變相幫助國考)、再出國一週,最後還有五週的衝刺期,與其他學校相比時間算寬裕很多。前後共寫三份考古,扣掉國考複習班看過的考古題,整體來說考古和正式考試得分相差不大,且每份考卷的得分趨勢也大致相同。

考試當天我選擇的是「每科結束都看成績」,因為考前聽大家說這樣第一天考完回家心態比較穩,也會睡得比較好。這部分我覺得見仁見智,像我考完醫學三看到成績心情超差……還好後來醫學四有補回來一些,才比較放心。


考後心得

實際走過這一段路,著實累積不少心得,回頭來看也有可以做更好的地方。因此,在正式分享讀書時間軸和各科準備方式之前,想先把種種心得體悟整理出來,希望能幫助大家更認識二階國考的內容,掌握基本心法,後續讀書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先提供一些數據讓大家感受一下答題的狀況:舉 112 年暑考為例,如果把考試題目分為「確定知道答案」、「依靠直覺作答」和「毫無根據瞎猜」三種類型,根據我事後統計,四張考卷「毫無根據瞎猜」的題數相差不大,約佔 10 題;至於「確定知道答案」和「依靠直覺作答」的題數則各佔一半,會隨著自己在各科花費的時間有所消長。例如我在醫學三、四「確定知道答案」的題數會多一點,大約 35 至 40 題;反之讀得較鬆散的醫學五、六「確定知道答案」的題數就比較少,大約 25 至 30 題(備註:每張考卷總題數是 80 題)。

所以面對二階,要先有個心理準備是秒殺題並不多,至少普通人如我是寫得膽戰心驚。就算上面提到每張考卷我「確定知道答案」的題數佔了將近一半,但其實這裡面也包含那些「因選項寫得太過武斷而推測出答案」的題目。再說,一張考卷有一半以上的題目都寫得不太肯定,應該能想像當下心情也不可能多穩吧。

知己知彼仍是第一步

開始談怎麼規劃複習進度前,知己知彼仍是我認為最重要的第一步。

先談「知彼」,以下列出醫學三至醫學六的考試科別:

醫學三:所有內科、家醫

醫學四:小兒、皮膚、神內、精神

醫學五:所有外科、骨科、泌尿

醫學六:麻醉、眼科、耳鼻喉、婦產、復健

至於「知己」,準備一階時,我主要考量個人在校成績和讀書習慣;而有鑒於二階的考試範圍是兩年臨床實習的內容,如果你是已經實習一段時間的 Clerk,應該能清楚感受到:兩個人即使在同一時間,於同間醫院的同科實習,學到的東西也絕不全然相同。

臨床實習的成效,不僅和醫院、科別、醫師、病患等臨床情境有關,亦會受到個人實習態度、吸收能力及平時讀書影響。再者,有些學校會在每科實習結束舉辦階段性測驗;有些學校甚至不是每一科都會跑到。兩年累積下來,影響「個人戰力」的因素不勝枚舉。

這些差別務必都要放在心中,謹慎評估自己的狀況。所以其實不需要看到有人開始讀書就焦慮爆棚;同理,也不要看到別人還在混就不小心鬆懈。

培養對臨床的直覺很重要

相較於一階的題目大多能在教材中找到標準答案,我認為比起死記硬背,二階更需要的是培養對臨床的「直覺」。

畢竟二階國考的出題用書不是 First choice,本來就無法期待讀完 FC 便能輕鬆應戰;更何況大多數人應該連 FC 都沒讀完,就算讀完也不可能一字不漏記得,是吧?

而在考完二階後,我和身邊的人也發現:這次有不少題目是即使帶上 FC 開書考試,還是會面臨「靠 FC 刪去兩個選項,剩下兩個二選一」的窘境。

訂正歷屆考古時,常會看到詳解說:這個選項出自某本 textbook 的某個段落或某個表格。但我們又不可能像學霸一樣,內科讀 Harrison、外科讀 Sabiston、小兒讀 Nelson。也因此,綜合學長姐的分享及分析過個人狀況後,最後我有認真讀 FC 的科目是:內科(感染跳過、血腫速看)、小兒、神內、精神、小兒外、乳外、婦產、耳鼻喉。

從疾病的流行病學、確診方式、種類分期、安排檢查及治療處置,無一不是二階的考試範圍。我們不太可能將每一個疾病都了解透徹,也因此若能培養起對臨床的直覺,有助於刪除違反邏輯的選項,提升答對率。

用增廣見聞的心態面對實習和讀書

國考結束後,論壇上許多人在爭論實習和讀書孰輕孰重。我自己不會完全否定實習的幫助,畢竟有些題目之所以能答對,的確是仰賴我在準備報告、閱讀文獻或接受 teaching 的過程中,不經意累積下來的「臨床直覺」。但我也不認為在醫院待越久、做越多事,就代表能學越多或考過國考。

礙於篇幅先不在此提太多我對臨床實習的看法,但有一個心法是可以分享給大家的,即本段標題所言:用增廣見聞的心態面對實習和讀書。

相信每個人在臨床或多或少都有這種經驗:即便不是親自照顧過,但凡「聽過」這個病名,就好像見面三分情一樣,後續在做總複習時,往往能比較無痛地記起相關知識。舉例來說,我在內分泌科曾遇過一名 Kallmann syndrome 的病患,便對該疾病可能會伴隨嗅覺異常留下很深的印象;在小兒科亦照顧過一名 Tuberous sclerosis 的病患,對於該疾病會出現智能不足、脫色斑等臨床表現,也能輕易回想起。

因此,我會建議學弟妹面對自己沒興趣的科,也不要腦袋完全放空等下班。要求自己永遠保持腦袋在線、記得所有學過的東西,時間久了會很有壓力;但以「增廣見聞」的心態面對臨床接觸到的人事物,會是一個較無負擔又有助於長期累積的目標。

前前後後談了很多心法,詳細的國考準備方式請繼續閱讀:〈112-2 二階醫師國考如何準備 (下):讀書時間軸|各科準備方式|考古題〉。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