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暑期實習|終於踏出第一步?來做些正經事:NPAS 申請準備與經驗分享

by 朱思瑜
Published: Last Updated on

最近看到校版上公告中研院暑期實習的資訊,想起去年的這時候,自己正如火如荼準備自傳、CV 及推薦信,申請中研院 2020 年度的神經科學研究計畫(Neuroscience Program of Academia Sinica, NPAS)。後來陸續也收到不少人詢問實習經驗,想說就趁著考完消化模組的空檔,打鐵趁熱把文章寫出來!

提到準備申請資料,幾天前我有去參加學校舉辦的研究所分享會。聽完優秀學長姊們是如何準備研究所的相關文件,只能說相比之下,當時申請暑期實習真是一塊小蛋糕。

其實我也不清楚每年實際上有多少人投件中研院的實習計畫,但我自覺滿認真看待那次申請的。除了真的很希望能錄取之外,也把它當作練習寫 CV 和 SOP 的機會,順便梳理一下這幾年的思想軌跡。


契機:又是因為疫情

原定在去年暑假舉辦的第三屆 WHO simulation,開放報名的時間點差不多就是歐美疫情大爆發之時。經過核心幹部的評估後,便決定暫緩辦理活動,於是我便多出了兩個月的暑假可以運用。

在中研院的實習資訊釋出之前,我先是考慮報名校內的暑期研究,但礙於不希望暑假還被綁在台中無法回家,我一面猶豫要不要報名;一面持續搜尋其他暑期活動。

會知道 NPAS 是來自時任 WHO simulation 團隊公關部長的紀祥,剛開始辦活動一起東奔西跑、四處拜會時,他就和我分享了他在 NPAS 實習的經歷。(在此也要特別感謝紀祥去年給予我很多申請上的協助!)

也來做些正經事?

報名暑期研究絕非一時興起,尤其是投入神經科學領域。

回顧過去,我總以「沒有興趣」為由遲遲未踏上學術之路,但這不是偷懶的藉口,而是不爭的事實。因為某些人生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當你決定做一件事,最好不要是以「因為大家都這麼做,所以我也要這麼做」的心態在行動。沒有動機支撐的行動是不會持久的,也很容易讓自己迷失在眾多選擇之中。甚至在結果不如預期時,陷入自我懷疑的迴圈。

如何在「活在當下」和「放眼未來」之中取得平衡,是我一直在揣摩學習的課題。既不希望自己太短視近利而未做長遠規劃;同時也不情願將快樂寄託在遙遠的未來,庸碌窮忙一生而不滿足。

抱持這樣的中心思想在做每個決定,雖然偶爾還是會茫然失措,但在某些安靜思考的時刻,比如去年撰寫自傳時;比如此時此刻,每當我仔細回想種種經歷帶給我的啟發,就能稍微有信心一點地肯定自己:嗯嗯你正走在你喜歡的路上。

接下來的文章中,我會先簡介中研院今年度的暑期計畫;再來分享我如何準備 NPAS 的申請資料;最後聊聊我的實習經歷和心得收穫。有興趣的人就繼續看下去吧!


中研院 2021 年度暑期實習

以下是今年度中研院所有暑期實習計畫(如有遺漏歡迎告訴我),也一併備註上申請截止日期,有興趣報名的人千萬別錯過報名期限!

主題性研習活動:

1. 中央研究院 神經科學暑期大專生研習活動 (3/22~4/18)

2. 中央研究院 基因體研究中心大學生暑期培育計畫 (3/12~4/30)

各系所的暑期大專生實習計畫:

1. 中央研究院 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 (4/1~4/30)

2. 中央研究院 分子生物研究所 (4/1~4/30)

3. 中央研究院 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 (3/2~4/30)

4. 中央研究院 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 (4/1~4/30)

5. 中央研究院 生物化學研究所 (3/2~4/30)

6. 中央研究院 物理研究所 (3/15~4/30)

7. 中央研究院 資訊科學研究所 (已截止)


NPAS 申請資料準備

點開網站的「線上報名」系統,可以看見 NPAS 申請共包含三個部分,分別是「① 申請人資料」、「② 相關資料」和「③ 研習單位」。

① 申請人資料

大抵就是填寫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證字號等個人資訊,唯一特別的就是會調查是否有住宿需求,有需求者記得詳閱住宿須知!

② 相關資料

這部分包含「自傳/簡歷 (CV)」、「成績單 (Academic Transcripts)」、「其他參考資料 (Other experiences)」及「參與動機 (Statement of Purposes, SOP)」;同時也要求申請人至少附上一封「推薦信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由推薦人直接 email 至承辦單位。

在分享我如何準備這些資料之前,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參與動機 (Statement of Purposes, SOP)」的部分系統並未要求上傳檔案(詳請參看下圖),只提供填寫純文字的欄位。而當我在準備「自傳/簡歷 (CV)」時,我認為將自傳和 SOP 合併撰寫會比較具整體性。因此,我所上傳的「自傳/簡歷 (CV)」檔案內有包含我的 SOP;至於報名系統的 SOP 欄位,則是再針對闡述動機的內容特別節錄。

關於撰寫自傳和 CV 的分享,不敢說我的寫法是最正確的,僅供有興趣者參考。有要申請的人如果想參考完整資料,歡迎私訊我!

自傳/簡歷 (CV):

簡歷 (CV):CV 的用途就是如實呈現自己多年來的種種經歷。由於我的一大劣勢是過去沒有參與實驗室的經驗,只好含淚挑一些重要(但毫不相干)的幹部經歷放上去。雖然我是覺得幫助不大啦,總之聊勝於無?

不過,這些幹部經歷當然也不是列好看而已。我在自傳裡有明確講述我如何透過這些幹部經歷,從中發掘自己對神經科學的興趣,進而影響我申請 NPAS(以上內容會在自傳細講)。

網路上隨便一搜就可以找到很多 CV 範本。我是用 Canva 做的,Canva 裡面有很豐富且精美的模板可以選用,以下附圖給大家瞄一眼我的成品,請容許我沒誠意地把主要內容都遮掉了哈哈哈。

(題外話:幾天前我有看到一篇比較 Résumé 和 CV 有何不同的文章。我在準備的時候沒有注意那麼多,以為兩者大同小異,但看完發現有些許差異,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內文再決定怎麼寫!)

自傳+SOP:又分成「自我介紹」、「大學生活和經歷」及「申請動機」。

「自我介紹」開門見山先說我是誰(學校/系級)、正在做什麼(目前擔任最重要的職位/參與的專案)。此段落主要凸顯我在大學以前的亮點成就和特殊能力:高中時就讀薇閣數學資優班、校內資優班成果發表二等獎(理科);以及寫作能力(文科)。之所以特別強調這些,是因為以上經歷奠定了我「文理興趣兼備」的人格特質。

「大學生活和經歷」中我的主要論述是:身為一名醫學生,除了上課學習醫學知識,我同時廣泛參與課外活動以自我探索,並間接發掘自己對神經科學的興趣。確定了主要論述後,便以時間為軸,逐一串連 CV 上列出的經歷:擔任研究交換部門的幹部(LORE)、參與世界醫學生大會(MM19)、國際會議籌辦經驗(AM19 & WHO simulation)及訓練部學生講師,詳加說明每段經歷帶給我的思想衝擊和轉變。

「申請動機」則繼續延伸大學經歷帶來的啟發,闡明我是如何被點燃對神經科學的研究熱忱。從大二修習心理學並閱讀《情緒陰影》一書,開始對「情緒」此主題產生興趣;閒暇時光不帶任何目的性的閱讀,意外發現我所感興趣的主題,舉凡動機、習慣、記憶或學習,這些書不約而同皆引述大量心理學、神經科學及腦科學的研究,有些學者甚至剛好擁有醫學背景。因此,我期許自己能將對於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的興趣,與我主修醫學的背景相互結合。長期目標便是希望藉由鑽研腦與神經領域的科學知識,將其應用在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上。

成績單 (Academic Transcripts):

沒什麼好說的,記得去學校申請!

其他參考資料 (Other experiences):

這部分我主要是放一些參加證明、幹部證書和獎狀,作為「自傳/簡歷 (CV)」的佐證資料。

▎推薦信 (Letter of Recommendation):

我總共找了兩位推薦人,一位是學校醫學院的院長;另一位是我的導師。如果是平時有在跟實驗的人,相信請自己教授寫推薦信會滿有說服力的!

推薦信的部分有幾件值得注意的事。第一是時間,無論是你留給師長撰寫推薦信的作業時間;抑或不幸遭遇意外的緩衝時間(比如對方因故無法如期完成推薦信,而需要另找其他推薦人),及早做準備總是比較有保障。

第二是邀請時的注意事項。我是透過 email 邀請兩位師長為我撰寫推薦信,信中內容包含:開頭問候語、推薦信邀請及用途說明、推薦信寄送地址及期限、結尾語;此外,也附上 NPAS 活動網頁連結和我的所有申請資料。(意即在邀請推薦信前,就要把自傳和 CV 全都準備好!)

會附上個人資料的目的,是希望讓師長更清楚可以從哪些面向切入來為我寫推薦信。也有聽說可以更直接了當地告訴師長,希望對方在推薦信中特別強調哪些內容。大家可以再多爬文看看各方說法,也歡迎和我分享意見!

③ 研習單位

根據網站中「師資名單」的資訊,依興趣排列五個志願序。NPAS 和中研院其他暑期實習不同在於它是由各個系所聯合舉辦的計畫,所以在師資名單中,可看見來自各系所的老師和研究主題。

我自己是以「神經發育」為關鍵字在尋找感興趣的研究主題;同時避開以老鼠作為研究對象的實驗(大概刪除了一大半,我不敢抓老鼠 QQ)。最後我錄取的是「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游宏祥老師」的實驗室。


實習經歷與心得反思

由於實習開始前有簽訂保密條款,因此接下來不會談論實驗細節,僅會介紹實習內容和印象深刻的經歷,外加我的一些心得反思。

游宏祥老師的實驗室以果蠅(Drosophila)作為研究對象,關於實驗室的研究方向,以下節錄自細生所的網站簡介:

「動物利用散佈在周遭環境的味道來尋找食物,挑選伴侶和躲避敵人。假如錯把敵人的氣味誤認為食物及伴侶的味道,將對動物造成無可彌補的災難。因此發育過程中,建構正確的嗅覺神經網路,對動物的生存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我的實驗室主要是研究嗅覺投射神經元在發育過程中是如何建構嗅覺神經網路,以及這些嗅覺投射神經元在嗅覺相關行為的功能。」

「我們利用兩種追蹤細胞族譜的染色技術:MARCM(mosaic analysis with a repressible cell marker) and twin-spot MARCM,來研究嗅覺投射神經元在發育過程中是如何建構嗅覺神經網路。我們將使用一系列的行為實驗(包含性行為)來瞭解嗅覺投射神經元在嗅覺神經網路中的功能。我們的研究將會對動物如何從球投射神經元建構嗅覺神經網路,接收及整合嗅覺訊息到執行與嗅覺神經網路相關的行為有重要的貢獻。」

暑期實習內容

  • 每天 09:00 進實驗室,表定 18:00 離開(實驗做不完就會加班)
  • Lab Meeting:每週五早上,實驗室學長姐、暑期生向老師報告進度
  • Basic Neuroscience Classes:每週一早上,邀請教授進行主題演講
  • Tea Time Poster:共三場,邀請各實驗室學長姐以海報分享研究內容
  • Oral Presentation:期末時 10 分鐘口頭報告實驗成果

與果蠅的相愛相殺

實習前兩日恰逢學校的大體老師感恩法會,因此我晚了一點才完成報到。先是補上實驗室安全講習課程,爾後正式進入實驗室。老師先帶我認識果蠅的解剖構造,接著我便被指派第一項任務:學習解剖果蠅腦。

過去在學校操作的動物實驗,不外乎是以大鼠、小鼠或青蛙作為研究對象,這還真的是我第一次接觸果蠅。一管培養基中裝著約三、四十隻果蠅,整間實驗室被果蠅團團包圍,著實令我大開眼界,也很欣慰還好我不怕蟲(不然我真的不用做動物實驗啦)。

雖然可能不是每個人都看過果蠅,但我相信就算沒看過,應該也能想像解剖果蠅腦的難度吧?當時除了我之外,實驗室還有另一位暑期生,是個來自台大、一臉看起來就超有研究經驗的卷哥,那時他已經比我早兩天開始練習解剖,讓我覺得壓力超大!

(溫馨小提醒:接下來的內容會充滿晶晶體,請見諒哈哈哈)

我大概花了一個多星期,才成功 dissect 出一顆完整無缺的果蠅腦。由於在之後的實驗中,都需要重複 dissect、wash、加抗體、fix 再封片觀察等步驟,因此若想得到足夠的 Data,提升 dissect 成功率到近乎 100% 就非常重要。

原以為過了 dissect 的難關,後續應該就能順利進行了;殊不知後來我在每一個環節都遇過麻煩,幾乎把所有能犯的錯都犯過一輪(由衷為自己的愚蠢感到抱歉)。例如在 wash 或加抗體的過程中,把好不容易 dissect 出的果蠅腦沖走、沖爛,甚至眼睜睜看著腦黏在 tip 上沖不下來……荒謬事蹟不勝枚舉,深刻體會到何謂「人是在錯誤中學習成長」。

貴儀操作初體驗

除了與果蠅腦的纏鬥令人難忘外,另一件也讓我感到十分新鮮的是學習操作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共軛焦雷射掃描顯微鏡,以下簡稱 Confocal)。

Confocal 是一種高解析度的三維光學成像技術,能幫助我們獲得特定深度下焦點內的圖像。由於我們所要觀察的果蠅腦是立體的三維結構,透過使用 Confocal,我們便可以獲得果蠅腦的分層影像,從而觀察其腦中螢光染色的位置變化。

以立體的果蠅腦而言,平均一顆腦就要拍將近半個小時,加上剛開始還不熟悉參數的設定,導致常讓影像過曝或亮度不足,而需重拍。好在我們實驗室就有一台自己的 Confocal 可以隨時使用,才讓我趕得及在報告前拿到需要的 Data。(我聽生醫所的朋友說,他們想要拍 Confocal 還要先排隊登記,相比之下我們真的超方便!)

身心俱疲的實習生活

為期兩個月的實習生活,比我原先想像的還要紮實許多。但我深覺這次實習我沒有拿出最好的一面,無論是精神上;抑或學習的積極度上,都和原本我期待的有一些落差。

原因其一是暑假期間我的體能管理做得不夠好。平常我是屬於越晚精神越好的夜型人,而實習時每天早上七點起床梳洗,從士林搭公車、轉乘捷運、再換公車才抵達中研院,早起與通勤的舟車勞頓,使我的腦袋常處於昏沉的狀態。這也讓我意識到我需要好好調整生活作息,讓腦袋能在早上就開機,畢竟以後進醫院實習也需要早起!

此外,由於當時我還身兼醫聯會的職位,不僅要在實習時抓緊休息空檔來審預算和企劃,假日也總有堆積如山的工作等著我。過多待辦事項壓縮了我的空閒時間,沒能好好休息或閱讀老師給的文獻資料,間接導致我的學習不夠全面,總在報告前才臨時抱佛腳;也讓自己身心俱疲,影響了學習動力。

踏出第一步,然後呢?

這次我是和室友一起報名 NPAS,後來也在中研院遇到好多同學及學弟妹。大部分醫學系的朋友都在生醫所實習,也因此我曾被學長姐問到:為什麼我在細生所,而不是生醫所?原因就是前面有提過的──因為我感興趣的是神經發育相關的主題!

不過,其實我也清楚自己想做的是偏向社會學的研究,而不是 wet lab。在這樣的認知前提下,之所以還是報名參與 NPAS,除了憑藉對神經科學的興趣,某部分也來自過去從未踏入學術領域的焦慮。那時候就覺得,與其一直擔心自己沒有相關經歷,將來會不會很吃虧,不如就先試試看吧!也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收穫。

雖說實習過程有趣也收穫滿滿,但坦白說,實習結束後我更確信自己不適合走 wet lab 哈哈。尤其在暑假忙得蠟燭兩頭燒後,更深刻體會到適切分配體能和時間十分重要。因此,繼續參與 wet lab 可能暫時不在我的規畫內。但我相信這段經歷會成為我很好的養分,也幫助我未來在做其他選擇時更有方向。

最後,非常感謝游宏祥老師給予我這次的實習機會;感謝凱元學長兩個月來不厭其煩地教學指導(還有幫我收一堆爛攤子……);以及感謝在準備口頭報告時給我許多建議和指點的采齊學姐,學姐的報告和 ppt 實在是我學習的榜樣!

也希望這篇文章能給有興趣報名中研院暑期實習的人一點幫助。

You may also like